🔎🇬🇧 「為什麼你講的是美語?」英格蘭人的驕傲

  "Why do you speak American?" 倫敦,走路回宿舍的路上,在學校活動上認識的英格蘭男生這樣問我。

  「因為我來自加拿大。」


  「這太荒謬了!你明明是東方人卻主張自己來自加拿大;加拿大明明是大英國協的國家之一,卻是不文明的美語口音!」一時語滯,竟不曉得該從何反駁起。一直以來都曉得英國人有著很強的優越感,但沒有想到會這樣明晃晃的說出口。他稱我為 "Oriental",而不是北美洲使用的 "Asian",霎時有種說不上來的情緒。


  就讀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一個特別體驗是,大部份的同學的膚色、背景、口音都有故事。班上即使是在英國生、英國長的同學,也都是移民第二代。雖然是英國的學校,但是班上沒有任何的純種英格蘭白人(English)在亞非學院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。到學校註冊的那一天,來帶新生的志工們跟我們說「亞非學院成立於20世紀初,曾經為英國培養出無數的殖民外派人才及戰爭期間的間諜。」成立之初是為了將英國的系統與文化帶至亞洲與非洲為主的殖民地,後來轉型為研究亞洲和非洲的學術中心。而這樣國際性的學校,全名是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。一般來說,北美使用 orient 這個詞時,大多是指「方向」,而在歐洲則是代指「東方」。很大的一部分,應該是與地理位置有關。英語來自英國,而我們常聽到的「中東」是以倫敦/格林威治為世界中心,中東(也有稱近東的)位於英國的東邊,而我們生活的東亞,則是「遠東」。北美洲的地理位置與歐洲不同,所以不太常使用「遠東」,而是直接稱東亞、南亞、東南亞。2016年,時任美國總統的歐巴馬,也簽署了一條法案,禁止聯邦政府使用 "Oriental" 這個詞來代指亞洲人。(Park 2016)

  我在倫敦最好的朋友哈蒂,是在英國出生的塞普勒斯土耳其裔的女孩,她說「我從來沒有想過,我會和一個 Oriental 女孩成為這麼親近的朋友。」我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和中東裔的女孩成為好友。隔天她忐忑不安地來找我說,「我回去想了很久,覺得稱呼妳為 Oriental 很不恰當,希望你原諒我。」我並不認為受到了歧視,沒錯,這個詞在現代社會中過時了,但真的歧視嗎?(Tsuchiyama 2016) 




  2016年歐巴馬簽署的法案,除了禁止 "Oriental" 以外,也禁止了使用 "Negro" 來代指黑人。現在美國的正式名稱是 亞裔美國人(Asian American)與非裔美國人(African American) (Park 2016),所以許多人將 "Oriental" 上升為與 Negro 一樣的歧視性語言。但是在 Negro 與非裔美國人之間,還有 "Black" 這個詞,是用膚色來代指這個族裔的。有一次出差去亞特蘭大,一個黑人的財富、高等教育、政治影響力與文化中心,我和黑人 Uber 司機討論起膚色的議題。他說,不懂為什麼現代人要為了「黑人」這個詞大驚小怪。「我是黑人呀,這沒有問題。」他說非裔美國人這個詞太過狹隘,畢竟美國也有許多不是美國人的黑人。如果今天有一個在法國出生長大的黑人,在美國工作,拿的依然是法國護照,在法律層面上,仍要稱呼這個人為「非裔美國人」即使他跟美國唯一的連結只是一紙工作簽證。

  我問他「那你覺得我是 Yellow 嗎?」他搖著頭說,不不不,這太歧視了。然後他自己也笑了:「對啊,為什麼我可以同意被稱作黑人,但是不能說你是黃種人呢?」我說,作為同樣的「可見少數族裔」(以前叫做「有色人種」),我說你是黑人,你說我是黃種人,或許互相都不會覺得被歧視。但如果今天是一個白人,說你是黑人,說我是黃種人,我們可能就會上街遊行抗議了。如果媒體上或官方文件上說亞特蘭大是Black city,稱呼我生活的溫哥華是 Oriental city,一定會被抗議淹沒。這似乎關係著對待少數族裔群體的政治正確與否,而不是我們作為獨立個體之間的對話用語。現代社會中追求的是去標籤化,就像媒體不會特別說某個城市是 White city 一樣。有時在討論美國政治的時候,會說某些保守的州 "very White",但同樣,僅限於私下個體之間的對話,而不會在公開媒體上出現。



  加拿大和美國作為移民社會,每個人都來自某個地方(Everyone is from somewhere)。白人可能是五月花號的後裔,可能是歐洲移民的第三代、第四代,說到底,只是來得早或晚而已。我每次去美國出差,被問起我是哪裡來的,而我的答案是「溫哥華」,比較少被追根究底地問 "Where are you REALLY from"。但是在有著悠長歷史的歐洲,常常被問得只差告訴他們我家祖墳在哪裡了。在倫敦的時候,為了更深入的了解英國,我去博物館當義工,一方面可以接觸到有著深刻文化底蘊的藝術品,一方面可以多和人交流溝通。第一天上工,一位愛說話的英國老太太,向我問了展廳在哪之後說「妳的英文說得真好,在美國學的嗎?」加拿大的口音介於英美之間,用詞偏英式,但口音較美式。我很習慣當我一開口,對方就會問「妳的英文為什麼是美國口音?」我的回答千律一篇是「我是台裔加拿大人」(Taiwanese Canadian)通常疑問會就此打住,或是對方會問我「所以妳覺得自己比較像台灣人還是加拿大人?」但那天那位老太太說「所以你是混血兒嗎?」不,我是移民。她又問「那麼將來你有小孩以後,妳的小孩會是什麼?純種的加拿大人嗎?」

  一個人的歸屬感和身份應該由自己定義,而不是旁人給的標籤。老太太聽了以後說「真是個有趣的觀點。通常,一個人的國籍,是指他在哪裡出生,還有他的父母在哪裡出生。而你主張的卻是,每個人都有權利決定自己的國籍。」歸屬感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,作為移民,我在加拿大的時候覺得自己十分東方,在台灣又覺得自己太過西化。兩邊的文化都理解,也都表現在我的行為裡,是相對,而不是絕對的。

  英格蘭白人(English)尤其是擁有悠長家族歷史的貴族,在英格蘭的土地上蓬勃發展了數十代,他們為自己的歷史感到驕傲。像我的朋友哈蒂,她是移民第三代,父母的家族都是塞普勒斯的土耳其裔,她也只是 British 而不是 English,也永遠不會成為 English。土生土長的英格蘭人骨子裡有一股曲高和寡的驕傲,即使是對待同樣以白人為主體的國家:「我們和美國人不一樣,我們有歷史。」「我們和加拿大、澳洲、紐西蘭不一樣,他們要效忠我們的女王。」「我們和法國人不一樣,他們打仗只會輸... 」作為少數族裔,我可以這樣描述我所觀察到的,白人為主的英格蘭。今天假如易地而處,我是英格蘭白人,並這樣評論一個亞裔族群,大概會被罵種族歧視直到發表道歉聲明吧。


  有一位網友私訊我,我才想到「英格蘭人的驕傲」並不是貶義,只是我忘了提到另外一面。英格蘭人真的非常紳士,搭公車的時候常常會主動讓位。公車上不擠的時候,會有西裝筆挺的男士讓位給我,搖手拒絕,他說 “ladies always deserve a seat” (女士值得有個位置坐)。窮學生大包小包地搭公車,也會有人讓位,讓我不必隨著公車行進而搖搖晃晃。有人覺得英國人虛偽,但我覺得這是他們骨子裡的驕傲。例如男人以身為男性而驕傲,有令人詬病的地方,男人也有責任照顧女人,沒做到的話有傷他們的男子氣概。英國殖民其他國家的時候,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是一回事,他們也的確為大英國協的國家們建立了制度,提供建設、教育與交通網。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不止自己見到的那一面,寬容對待,才能看見另外一面。

  英格蘭人的驕傲也表現在他們的「體面感」上。定居倫敦的時候,六月連下了兩個星期的雨後的第一個晴天,忍不住換上夏裝去宿舍附近的市場走走。還沒走到市場,就發現自己與周遭格格不入,甚至引人側目。加拿大的穿衣風格受到美國的影響,女學生夏天穿熱褲配夾腳拖是很常見的,但在倫敦,卻是說不出地違和。周遭的女生不是穿著長褲,就是及膝裙,相較之下我的短褲實在太過暴露,只走了一個街區,覺得有點難為情,就回去了。

  我的好朋友波莉是來自約克夏的英國女生。身材窈窕勻稱,腿又細又長。在我的認知裡,當然是怎麼漂亮怎麼穿,腿漂亮當然要穿短褲短裙呀!但是她穿短褲或短裙時,一定會穿絲襪,問她為什麼,她說「露出那麼多皮膚讓我覺得不自在。」我很疑惑,膚色的絲襪,跟光腿差在哪裡?她說「我也說不上來,但我就是這樣長大的。裙子太短了,露膚有種輕浮的感覺,穿了絲襪可以稍微平衡過短的的裙長。」多年之後,看到美國人梅根嫁入英國王室,因為穿裙子時沒穿絲襪,而被全民批判的時候,我就想起了波莉。

  北美的男士們日常生活中常穿短褲,但英國男士除了度假期間以外,幾乎不可能看到他們穿短褲或拖鞋出門的。體面感不是來自於身著多貴的衣物,而是將自己收拾得乾乾淨淨,以自己最好的一面走出家門、面對世界。通常人們要見重要的人,或有重要場合的時候會特別注意自己的形象,好好打扮一番。而英國人則是每天都注意自己的形象,尊重自己可能會遇到的任何人。雖然說一直以來,我們都被教育著不能以貌取人,但是現實就是 you are what you wear,你的穿著中反映了許多,或許連自己都不曾注意過的細節。沒有說哪一種才是「對的」或是「好的」,但我十分欣賞英格蘭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這種尊重與體面感。



0904786562d03f93a65ce945d9bc587c.jpeg


Park, Madison. “Obama Blocks Use of Words 'Negro' and 'Oriental'.” CNN, Cable News Network, 22 May 2016, edition.cnn.com/2016/05/22/politics/obama-federal-law-minorities-references/index.html.


Tsuchiyama, Jayne. “The Term 'Oriental' Is Outdated, but Is It Racist?” Los Angeles Times, Los Angeles Times, 1 June 2016, www.latimes.com/opinion/op-ed/la-oe-tsuchiyama-oriental-insult-20160601-snap-story.html.